企业文化建设到底要建什么
春节期间看了《奈飞文化手册》,去年初的时候看了《原则》,以前还看过写 Google 文化的《重新定义公司》,可以说每隔一段时间,都会有一些关于企业文化的新内容冒出来。
昨天中午还在和一个创业者朋友聊到这个话题,公司在快速扩张的时候,没有空搞文化建设,等到公司业务出现挑战的时候,也没空搞文化建设,真正等到考虑文化建设的时候,要么已经做成了,要么已经快黄了,似乎文化建设也解决不了生死问题。我自己也曾经在两年多以前和合伙人开会时,争论过文化这个问题,我问:“文化虚不虚”,合伙人回答:“虚”。
但经过这两年多的实践,已经没有对这个问题产生异议了。上周五还去美菜网听传军同学讲业务和组织建设的心得,他提到公司过去做的好的三个方面,其中一点就是对文化极其重视。比如公司的会议室都是用“井冈山”、“延安”这样的革命圣地及武侠名字命名的,在人数 500 人以内时,开展月度全员战略沟通会。他坚持了三年多,看到了实际的价值,比如一些员工离开公司又回来,因为发现虽然在其他地方也可以工作,但心里总是觉得缺少了什么,这就是文化的魔力所在,它让管理更简单。
我自己之前在百度工作过八年,对百度的文化是非常了解的,曾经也写过一篇文章《百度文化 29 条》,引来 200 多个赞赏,还有 80 多条骂百度的,我一条也没有回复。在中国经常就是这样,一个东西不好了,那就全盘否定,一个东西好了,那就全盘肯定,要知道这两种极端,都不是实事求是。
如果把《奈飞文化手册》和《百度文化论语》做个对比的话,会发现两本文化手册有天壤之别。前者主要讲人的选用留,也就是主要讲用人的,而后者主要讲互联网工程师文化,也就是如何做事的。再说《原则》那本书,是讲生活和工作中的做事原则的。可以说不同的公司文化,各有不同之处。那对于自己的公司,到底该如何打造文化?
我们在网上也会看到一些说法,一家公司的文化,在成立 18 个月的时候,已经定型了。最近看到的表述更为夸张,可能在选中最早一批创始员工时,就已经定型了。听了有种绝望之感,既然如此,是不是已经无能为力了?我也亲自经历了百度在 2012 年注入的“狼性文化”,两年后烟消云散。可见改造一家企业文化之难。当然,你要说现在的阿里,和 2000 年的阿里文化完全一致,恐怕你也不会相信。这就像我们说“三岁看到老”,也对也不对。可以说有些东西是骨子里的,但是有些东西还是可以改造的。
一家企业的文化,我觉得取决于三个方面:创始人的个性、早期创始团队的共同风格、所从事的业务类型。创始人是个什么样的人,上行下效,无形中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。早期创始团队的风格,奠定了公司的氛围,新来的人如果没有按照这种风格做事,就会格格不入,被排挤出去。像我们神策就受百度文化的影响很严重,因为早期团队主要来自于百度。我自己在公司刚成立时也跟团队说,除非特殊说明,都默认按照百度的做事方式来。像“把事情做到极致”、“就事论事”、“用数据说话”等,也都成了神策的文化。
所从事的业务类型,决定了你的做事方式、需要什么类型的人等,需要一种匹配,进而就会带来文化上的影响。就像我们从事企业服务业务,那服务意识就是必不可少的。相反,一家从不需要面对面和客户接触的业务,在服务意识上,就可能淡薄一些。总之,你也不可能面面俱到。
我每隔一段时间,都会针对入职的新人,做一场公司文化的培训。我会让每个新人都讲一条在前公司自己最认可的一条文化,经常 20 几个社招新人,我发现都没重样的。如果大家把之前的公司最好的文化都带到神策来,可想而知,神策绝对就成了大杂烩了。许多文化条目,在一个公司是好的,不代表在另一个公司是好的。既然加入了神策,那就必须按照神策的文化来。
文化,在我看来就是没有制度化的制度,它主要是对人的思想层面进行约束。我自己的总结是包括三个方面:
一
对精神世界的探索我前年在研究黄埔军校时,就在分析黄埔军校和其它军校有何不同?为什么培养了那么多优秀的人?其中一点就是军事教育和政治教育并重。之前的军校,一般强调军事训练,对于政治方面,很少提及。军人不过是拿军饷,听着长官打仗。让打就打,让投降就投降。
但黄埔军校不同,它会强调政治教育,讲三民主义、社会主义、共产主义等,和学生们探讨“为什么而战”这样思想层面的问题。一家企业或组织之所以存在,首先要回答的就是“为什么”的问题,也就是企业的使命和愿景。然后就是“怎么做”的问题,这就是做事原则和价值观。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,指向不同的终点。
另外,就是企业的过往历程,其中的苦难与辉煌,就像中共所经历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、长征等,让成员们认识到组织所面临的问题,在遇到问题时体现的什么精神。我们提起中共,一些正面的词汇可能是“理想主义”“不怕吃苦”等,这些都是精神层面的。
二
对人的有效组织企业的基本单元就是人,那文化就要把这些人有效的组织好,实现精神世界的目标。对于人,首先就是“选用育留”。选什么样的人,淘汰什么样的人,如何培养人,如何激励人等。就像《奈飞文化手册》里提到的,要招“成年人”,甚至极端的不考虑对人的培养,不合适就淘汰。黄埔军校刚成立时,在门口挂了一副对联“升官发财请往他处,贪生怕死勿入斯门”,横批“革命者来”。
这就明确指出了人的筛选。神策从成立到现在,每个候选人的终面我都会参加,其实我主要就是考察三点:对大数据分析是否感兴趣,是否积极主动,是否具有快速学习能力。等入职之后,又会不断地考察是否符合这三点,不符合就会淘汰。再比如人的激励,华为提倡“不让奋斗者吃亏”。当然也有不好的例子,比如“马屁文化”、“山头主义”等。其次,是人的沟通与协同。像发邮件、开会、打破部门藩篱等,也都会成为文化的一部分。
三
做事方法论关于如何做事,不同的公司也会有不同的方式。
比如联想的“入模子”、“跟在后面吃土”、“复盘”等。比如百度的“把事情做到极致”、“用数据说话”等。这些结合自身业务所形成的有效做事方法固化起来后,会让平时工作更加高效,新来的人也会迅速学会上手。几年前小米崛起时,雷军讲的“专注极致口碑快”,就是做事方法的高度抽象。像 Facebook 的“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”,也是一种做事原则。还有暴雪公司在打造游戏时,追求卓越,一次次的延期发布也在所不惜。
通过以上三个方面,大家可以对照一下自己公司的文化,都有哪些匹配的条目?对于那些没有把文化系统进行处理的早期创业公司,不妨按照这三个方面做一下总结,我相信一个文化手册的初稿就已经形成了。
最后,我再说一下我们神策自己的文化建设。
前面已经提到了好几条,还有一些比如“完成业绩全员出国旅游”,至今已经开展了四次,先后去了日本、泰国和韩国,许多成员都是第一次出国,我相信会印象深刻。这里要注意的是,公司不是花大把的钱只是让大家玩,重要的还是组织建设,拍团队合影是必不可少的。我从 2017 年 6 月开始进行月度战略沟通会,全员参加,异地远程接入,围绕公司的使命、愿景、价值观,以及文化、战略等,每月讲一次。我们在去年九月印发了员工文化手册,年底还推出了《神策军》双月刊。去年十月成立了“文化建设委员会”。
这些可以说都是有益尝试,至于效果如何,肯定是要不断迭代的。希望再经过一段时间,我们有更好的实践和大家分享。
你对文化有什么样的认识,欢迎讨论。
好文推荐
▽▽▽
收藏 ★ 公众号,可及时获取精彩内容